
【The Moment】是我在2003年寫給燕姿的歌。
即使事隔3年,再次聽到這首歌,心的深處仍是澎湃的......
2006年7月29日,我、Sophia和媽媽去小巨蛋欣賞燕姿的【The Moment台北演唱會】。
雖然之前看過了在紅勘的DVD版本,不過親臨現場的感覺還是不一樣。
ㄧ開場的視覺很空靈,一片藍色的水波投影在薄幕上,燕姿則在半空中,一席長裙垂墜到地面。
如同燕姿的歌給人的印象,她的演唱會也很有氣質。
沒有過多的爆破特效,更沒有誇張俗艷的舞台裝扮。
除了開場令人耳目一新外,我很喜歡她唱【Silent all these years】時的視覺。
燕姿就靜靜坐在台前娓娓唱著,書寫體的英文歌詞投射在布幕上淡入淡出,也是一派清新乾淨。
整場演唱會主題很清楚,不像以往台灣演唱會給人的馬戲團印象。
對我而言,燕姿一直是一個有靈魂的歌手。
如果說起我最喜歡的華人女歌手,燕姿和梁靜茹絕對是前三名。
靜茹的聲音誠懇感動,直入人心;燕姿的聲音則是脆弱中帶著莫名的勇敢。
很多人都會唱歌,但真的能讓人感動的聲音卻不多,
我何其幸運,能讓她們演唱我的作品!
寫下The Moment的那年其實是我最慘的一年。
那種慘不是肉體上的勞累或金錢上的匱乏,
而是一種精神上極度的不自由與煎熬。
有人說水瓶座的人是外星人,腦筋跳躍得太快,
很難讓人了解。
或許是這樣,當時我的作品,一直得不到所屬唱片公司的認同。
即便我用盡全力從外界的發表來證明自己的能力,仍是徒勞無功。
我曾經一度懷疑自己到底會不會寫歌?
就在2003年的初夏,我的精神狀態幾近崩潰,
面對著自己對自己的要求,
和別人的一味否定,陷入了認同危機。
用著死前最後一搏的心情,寫下今天燕姿所唱的 - The Moment。
如果你曾經仔細看過The Moment的歌詞,
你會發現字裡行間,
其實有著宛如自殺者般的告白心情。
雖然這首歌完成後,仍未能得到主管們的青睞,
我得到的回應是:這首歌太有氣質了。
那種感覺就像ㄧ個想自殺的學生,寫了一封遺書給老師,
老師把它評為"太有氣質"是一樣的感覺。
當時我心想:我的人生究竟還能容納多少諷刺的情節?
或許就像人們所說,當上帝關起一扇門,必定會開啟一扇窗。
這首歌後來被我心目中最好的詮釋者 - 孫燕姿演唱了。
就像ㄧ個母親看著自己的孩子,找到一個最好的歸宿。
雖然JS未能自己演唱它,但燕姿絕對是讓我們心服口服的最佳演唱人。
因為The Moment,我知道自己是會寫歌的。
我不再因為外在環境影響,而懷疑自己的能力。
我並沒有因為The Moment而滿足,
因為它對我的意義超過形而下的世俗成就。
許燕姿不知道,但當她在台上認真地演唱著The Moment的同時,
也解救了某個不自由的靈魂呢!
那也是為什麼,每當我再ㄧ次聽到The Moment時,
心靈深處仍會如此澎湃,如此搖撼.......
如果你也曾經被這首歌感動過,
我會打從心底開心的。
因為用內心深處的掙扎寫下的歌,終究得到了認同。
演唱會的尾聲,燕姿再次演唱了The Moment,
不曉得為什麼,這次我沒有哭,
倒是我的家人和身邊的好朋友哭了。
我想我已經走過了那一刻,
人生的下一刻還在等待著我。
為燕姿鼓掌的同時,我也在為自己加油。
某一方面,The Moment成就了燕姿。
而在另一方面,燕姿不也成就了我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