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音樂人似乎很難和投資理財聯想在一起
但是在我剛入行的第二年認識了一位朋友
他算是我理財的啟蒙老師
當時我也像很多音樂人一樣
認為音樂人不需要去管錢這檔事
這位朋友就說:很多音樂人就是這樣所以老來窮困潦倒
他給了我一本書讓我受用一生
我想很多人也看過這本【富爸爸窮爸爸】

【富爸爸窮爸爸】裡面有幾個很顛覆台灣傳統的觀念
比方說要用錢去賺錢 不要用工作去賺錢
要做你有興趣的工作 才能讓你活出快樂和熱情
還有對於正面負面負債的觀念等等
這些觀念的建立真的改變了我的人生
我現在還能自由自在的做音樂
真的要感謝這位朋友

投資理財其實是可以培養的一種興趣
如果你不排斥它
它其實既有趣又有成就感
從2001年到現在
我也漸漸在理財上找到自己的生存之道
我稱之為民族性投資術

我第一次開始投資的工具是紐幣
2001年當時台幣定存利率2.0%左右
算一算存在銀行真是划不來
但是當時對投資完全沒有經驗
不敢投資風險太高的標的
在世華銀行古亭分行一位媽媽行員的建議下
我選擇了紐幣定存
同樣是定存
當時紐幣的利率是4.8% 匯率是17塊
我心想至少利率是台幣定存兩倍以上
就把存款都放在紐幣定存
2001年之後
紐幣就一路上漲
2004年紐幣匯率已經到24塊
匯差加上利率獲利大概有30%以上

2005年之後紐幣上漲面臨壓力
我開始尋找新的投資標的
偶然在健身房看了財經雜誌上
幾位理財大師對於未來趨勢的預測
有位香港理財專家說
2008年北京奧運建設
有大量的鐵礦砂等原物料內需
必須仰賴巴西進口
所以他看好拉丁美洲市場
我覺得頗有道理
就從那年起投資拉丁美洲基金
從2006~2009年從拉丁美洲基金的獲利在200%以上
這時候我開始感受到投資工具似乎跟民族性有那麼點關係
紐幣就像紐西蘭人一樣
耐心耕耘默默豐收
拉丁美洲基金就像南美民族一樣
熱情奔放節節飆升

然而這麼多年來我唯一敬而遠之的是台股
2003年我曾經嘗試買過面板股
小賺了一些
但是操作過幾次後發現
台股不像紐幣和拉丁美洲基金
有太多不確定因素
都操之在別人手中
絕對不是小小股民玩得起的
加上身邊有太多投資台股失敗的例子
讓我對之卻步

後來我思考
自己對中國人的民族性最了解
中國的商人會自己賺錢
不會讓股東賺錢
中國的商人都有三本帳
一本給國家 一本給股東 另一本真的給自己
明白了這些你還敢投資台股
那你想必是大戶了

這也是為什麼很多國際大企業都是西方人開始的
西方人比較早理解到
如果要賺更多的錢
必須把視野放大 帳目清楚透明
才會讓全世界的人把錢投進來
這也是為什麼有人寧願付高額的權利金加盟麥當勞
也不會選擇local的漢堡店
因此我勸很多創作人
簽約最好簽國際公司
比較不會有帳目不清的現象

但台灣也不是什麼都不能投資
我覺得台灣最值得投資的
是台北市的房地產
2006年我買下了市中心的中古屋
原本還想再存一年錢再買
但是算一算存錢的速度
趕不上房地產上漲的速度
當時這房子超過我預算
但是面公園的這房子一進去就心曠神怡
心想無論如何要買下它
同樣來看過房子的附近鄰居認為我買貴了
但是我明白好房子值得較高的成本
就像一個行情看好的歌手或創作人
唱片公司也會願意出較高的簽約金或預付版稅是一樣的意思

這4年是台北市房地產漲最兇的4年
當時1900多萬的房子現在已經是3000多萬
但是現在對居住的需求又不一樣了
當時台北市流行老屋翻新
現在的自己想買車
加上工作未來要常跑北京
希望有更好的管理保全
今年底我忍痛賣出了現在的中古屋
買入了台北市附車位的新成屋
但在這一買一賣中我體會到
房地產是台灣唯一無法被操控的投資標的
跟香港和新加坡相比
台北的房地產也還不算高

所以我也勸身邊的年輕人
在台北打拼
不要急著買車
如果你仔細算算
在台北養車加油和車位租金一年加起來
相當於你每天搭計程車上下班的錢
如論如何先存個頭期款在台北買個房子
會讓你受用一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賈斯汀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7)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