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前幾天去看了鐵達尼號3D
還記得上次看是大二那年
那時候只單純把它當成是愛情故事來看
這次看鐵達尼
心中卻激起了許多不同的感觸
我彷彿看到像即將沉沒的鐵達尼一般悲涼的夕陽工業 - 唱片業

唱片業是夕陽工業已經不是一天兩天的事了
記得在2000年
也就是我們發行第一張專輯的隔年
某國際唱片公司就發稿聲明過
MP3對於唱片工業的傷害越演越烈
從2000年到現在2012年
CD的平均銷售數字從幾十萬張變成了幾千張
現在看到萬張以上的多半是灌水的

身在這條快沉的船上
你可以看到人性最真實也最醜陋的一面
我不只一次聽到身邊的朋友說
現在的流行歌怎麼越來越難聽
因為唱片銷量慘跌
各家唱片公司為了讓自家作者生存
只能盡量用自家作者的作品
於是廣納好歌的時代過去了
還記得大學時代
國語專輯裡的前三波主打
可以聽到潘協慶陳小霞陳小娟等大師齊聚的精彩
現在你看到MV不禁要問
這樣的歌怎麼也可以主打

看到鐵達尼號裡Rose的未婚夫
我想到某些唱片公司的主事者
深知這條船遲早會沉
於是用力地掏空公司
做爛一張算一張
但最後還是逃不過被fire的命運
6年前一些和我同期的作者
想合組經紀公司
簽新人和作者
但是自己當過歌手和作者
深知歌手難搞也不想剝削作者
於是打消念頭

2002年到2010年那8年算是我寫歌的高峰期
那時候寫歌確實是可以賺到錢的
好在那時候把錢存了下來
成為後來獨立製作的子彈
2006年我們意識到
主流唱片公司因為銷量已經無法負荷龐大人事管銷
將形成歌手M型化
也就是說除了旗艦型歌手如周杰倫張惠妹之外
唱片公司只會花預算去賭新人
其他的歌手將面臨無家可歸的窘境
雖然公司說如果我將詞曲約也簽給公司
公司就會繼續發行專輯
但是我看到一些久久未發專輯前輩的血淋淋案例
我決定離開主流公司
成立自己的工作室
開始自己經營自己

2006~2007年發行了三張EP
一方面在測試市場
一方面也磨練自己的能力
獨立製作的第一步就是建立人脈
感謝過去在本土公司和國際公司的發片經驗
那幾年我們認識了許多在業界非常優秀的專業人士
在離開主流公司後我們仍繼續找這些人合作
感謝聶永貞為我們設計了獨立初期的三張EP
但礙於預算有限
有些環節我們必需用新人
但也因此發現了不少優秀的新人
做音樂或做影像的
像是曾為我們拍攝MV入圍過金曲獎的導演劉明群
找我做電影配樂的導演林孝謙
幫我們做Somewhere EP封面的設計小光
我們固定合作的吉他手郭偉聰
還有每次在河岸一起表演的吉他手志鴻
都有驚人的天分
卻又有大牌導演和樂手所沒有的謙卑態度

這幾年主流唱片市場衰亡
然而獨立音樂的市場卻沒有減少
於是許多主流歌手開始想分食獨立市場
然而獨立不是一種口號或包裝
是一種精神
從音樂創作的概念
到視覺包裝的創意
都和主流有不同的切入角度
簡單的說
獨立的做法比較像是在完成一個藝術創作
是以怎麼做才對的方式切入
而商業的做法往往以怎麼做才會賣為考量
兩造是背道而馳的
當然也有主流之後成功吃下獨立市場的例子
像是張惠妹

如果用主流的角度看
獨立的做法幾乎是不可行的
因為主流的做法一切都要靠預算
獨立的做法則是如何在有限的預算內做最大的發揮
出發點很不同
獨立歌手必須靠一次一次的演出
和歌迷近距離互動
建立密不可分的依存關係
主流歌手則是在宣傳的保護下
和歌迷形成一種明星非凡人的距離感
但是這些過去的主流觀眾不買CD了
他們厭倦了用同樣成功模式去操作的主打順序
對他們而言那樣的專輯
就像是一包零食一樣食之無味棄之可惜
他們開始尋找獨一無二的
為音樂而音樂的創作
即使是尖銳刺耳的

獨立這條路走了6年
在各方面算是成熟了
仍在唱片這夕陽工業裡
但是我願意放手一搏
為我自己也為音樂
感謝一直以來支持每一張作品的歌迷們
你們讓我們的音樂得以繼續
所以當你們再次聽到JS的音樂
感受到我們成長的同時
別忘了
你們也在裡面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賈斯汀 的頭像
    賈斯汀

    傷心量販店

    賈斯汀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8)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