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其實我不算是多產型的創作人
或許有人覺得常在KTV看到我的名字
那只是因為那些歌都是主打歌罷了.....

從我大學二年級簽下那紙版權合約開始
展開了我寫歌的路
其實我是很宿命論的人
一個師範大學畢業的學生
有很多大學同學曾經問我為何不繼續走學術的路?
但是...我就是相信命運

我有一位心靈導師
我的舅舅
他是ㄧ位行政院的官員
也是ㄧ位精通八字易經的高人
對我和妹妹來說
他是我們人生的指南針
每一年初最重要的事
就是去陽明山向他請益
關於人生的點點滴滴
也是在大二那年
因為他的一席話
我選擇了流行音樂這條路.....

這個行業最奇妙的就是
你永遠不知道下ㄧ波會流行什麼
1999年發片的中國娃娃
當時專輯發行的時候
有人看好,但多數人看壞
誰知道那張專輯創下了10萬張的好成績
當然也有許多投下重金打造的歌手
最後專輯銷量雷聲大雨點小的例子
這就是最好玩的地方
因為沒有人可以預知未來的趨勢
所以創作人寫的每一首歌
其實就是在創造未來市場

我的第一紙詞曲合約
簽得很可怕
我永遠記得
5年70首歌
意思是說5年之內,要發行70首歌
合約才算完結
對10年前的台灣唱片市場
5年要賣70首歌不算什麼
但以現在發片量銳減,盜版猖獗,MP3大行其道的市場來說
如果不是發片歌手
可能會十分艱辛
很幸運地
我在2005年中完成了合約的曲數

其實對詞曲作者而言
寫歌最大的成就感
來自於用一首首歌樹立的個人品牌
意思是說
你寫出來的歌
所演繹的歌手
和歌曲本身的質感
會決定唱片圈和市場對你的印象
比方說到陳曉娟(我很喜歡的作者之一),
你就會想到"葉子"那樣的氣質
說到李偲菘(我最喜歡的製作人之一),
你就會想到孫燕姿,天黑黑.....
其實這些印象
都是詞曲作者自己的QC(Quality Control)創造的

如果作者不去控制品質
就得讓市場去決定你的定位
也有些作者不care這些的
賣一首算一首
後來發現哪一個歌手唱自己作品的機會比較多
就多多合作
後來就成為某歌手收歌的固定班底
像我本身很喜歡張智成的聲音(智成不要偷笑!)




所以每次智成收歌我ㄧ定寫
從"凌晨三點鐘"開始
就漸漸變成張智成專輯的固定班底

對每個詞曲作者而言
也有自己夢想一定要寫到的歌手
對我而言是孫燕姿和梁靜茹
2003年我意外地寫了The Moment給孫燕姿




The Moment本來是我自己很喜歡的ㄧ首歌
原來的Demo歌詞叫白鶴(後來收錄在"愛原色"創作人DEMO專輯)
期待能收在自己專輯裡
但是公司認為這首歌有質感但不夠市場
當時我很沮喪
思索了很久,我覺得只有燕姿能唱出這首歌的生命力
我把歌給了華納唱片
他們都很喜歡
把它放在燕姿的專輯當主打歌
很妙的是這首歌的詞發給三位作詞老師寫
後來都不OK
我當時已經到墾丁去散心了
卻接到華納的電話說要我改歌詞
也就是你們後來聽到的The Moment歌詞
更符合了燕姿轉型中的心情

2005年初,小芬姊(馬玉芬)在收梁靜茹的歌




"路"這首歌當時剛完成不久
我自己很喜歡這首歌的歌詞
寫兩個相戀的人回首這一路
風風雨雨卻更加堅定的心情
滾石唱片很喜歡這首歌
決定給靜茹演唱
也意外地完成了我長久以來的心願

寫給楊丞琳的歌更是曲折離奇
當時在收歌的時候
唱片公司並不看好
所以發片delay了將近一年
也因為公司不看好
所以把機會都給了新的詞曲作者
我的好友小冷因此寫到了"曖昧"
這首紅透半邊天的主打歌
我也因緣際會寫了三首歌在丞琳的專輯中(習慣,下ㄧ次微笑,True Blue)
後來這張專輯賣出了12萬張的好成績
讓唱片公司跌破眼鏡
也讓楊丞琳成為新ㄧ代的少男殺手




我後來得到一個結論
有些機會真的不待強求
因為好歌總會找到他的好歸宿
當然到手的機會也千萬不能放過
總之,有所堅持是好的
如果你希望成為怎樣的人
就要怎樣去經營自己
那別人才會那樣來認定你
不論你存在哪個行業當中
我相信都是不變的道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賈斯汀 的頭像
    賈斯汀

    傷心量販店

    賈斯汀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53)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