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今天一早醒來打開窗,窗外河谷的風景美極了。
如果說宙斯住在奧林帕斯山,那我想酒神肯定住在夏朗德。
如此得天獨厚的氣候和美景,也難怪夏朗德省可以產出世界頂級的紅酒和白蘭地。
2字頭時期的我迷戀東京,喜歡東京每次造訪都有新的流行,讓人眼花撩亂的新東西。
然而其實在東京旅行並沒有度假的感覺,因為只是把自己從一個擁擠的台北,
丟到一個更擁擠的東京。
然而這次在南法,心靈真的得到沉澱和煥然一新的感覺。
法國人跟義大利人一樣,不喜歡用免洗餐具。
台灣現在也為了環保鼓勵大家不用免洗餐具。
不過法國人不用免洗餐具,是因為生活的美感。
喝咖啡就是要用磁杯,用餐就是要金屬刀插和磁盤。
也難怪星巴克和麥當勞其實在整個法國混不出什麼名堂。
今天的早餐有羊奶cheese,我非常愛羊奶cheese的香味。
搭配可頌吃實在太美味了。
今天我們要拜訪的第一站是干邑(Cognac)的軒尼詩(Hennessy)酒廠。
COGNAC『干邑』是法國西南部夏朗德省(CHARENTE)的一個小鎮。
位於波爾多(Bordeaux)以北110公里,巴黎(Paris)西南450公里,人口僅三萬人。
該區特有的石灰質土壤,加上溫和的氣候,所種植出的葡萄,能醞釀出芬香醇厚的白蘭地,
因此自十七世紀以來,『干邑』就成為上等白蘭地的代名詞了。
我們搭船到對岸的酒廠了解白蘭地的生產過程以及干邑的歷史。
法國人就是法國人,雖然播映設備不像美國那樣高科技,但聲光的感覺就是有種氣質。
白蘭地是由葡萄酒蒸餾而成,經過多次的混酒和蒸餾後散發出濃郁甘醇的香氣。
為了保持土壤的肥沃,干邑的葡萄園都施行輪耕,不種葡萄的季節就種大麥。
白蘭地是由葡萄或水果榨汁、發酵、蒸餾後,儲存在木桶中經過長時間陳年而成。
法國干邑地區的葡萄酒,由於採用酸度高、糖份少的葡萄製成,
與正南方頗富盛名的波爾多(Boardeaux)葡萄酒比起來,較缺乏市場。
十七世紀,蒸餾技術引進干邑地區,特別是在十九世紀拿破崙的保護下,
干邑地區一躍成為釀製白蘭地的著名產地。
此外又採用緊鄰的林茂山森林出產的橡木桶,儲存釀造。
干邑白蘭地品質頓時超越群倫。
參觀完酒廠,我們到軒尼詩的博物館瞧瞧。
這裡有各式各樣不同等級的X.O.和V.S.O.P.。
白蘭地的等級分列如下:
V.S.O.P. 10 ~ 12 年
Napoleon 18 ~20 年
Cordon Blue 30年
X.O. 40年
Extra 50年
這是最新款的X.O.瓶身,靈感是來自香水瓶。
軒尼詩的解說員氣質也十分優雅,但我覺得她長得好像驚聲尖笑的女主角。
終於到了品酒的橋段。
不知道是南法的空氣、水質、還是心情,這一杯白蘭地香味特別醇厚。
解說員很喜歡Sophia的穿著,稱讚Sophia的風衣和帽子都很classic(經典)。
正如我之前說過的,法國人的好品味表現在不經意的小細節。
我們頭上這個吊燈是德國燈具設計大師Ingo Maurer的作品 - BirdBirdBird。
一盞要價200,000台幣。
因為是全球最好的白蘭地產地,許多大人物都曾造訪干邑。
中午我們在濱海夏朗德用餐。
我終於了解為什麼電影裡面,南法人夏天總喜歡在戶外用餐了。
因為天氣從5月才開始變暖,即便是6月初夏,沒有陽光的地方風還是挺涼的。
他們應該很難體會為什麼亞洲人那麼討厭太陽吧。
午餐的前菜是朝鮮薊生火腿哈密瓜沙拉。
Jerry叫我們把生火腿和哈密瓜一起入口,真的是非常香甜。
火腿的肉味都被哈密瓜的香味蓋過去,只留下火腿的燻香和哈密瓜的甜味。
朝鮮薊我是頭一次吃,味道很微妙,難以形容的酸甜。
主菜是春雞和馬鈴薯。
在法國,每一餐最期待的就是甜點了。
因為每一次的甜點都別出心裁,而且表裡皆美。
今天是布朗尼蛋糕和香草醬。
這個餐廳本身也算是個小小莊園,院子裡有形形色色的花草。
記得在普羅旺斯的La Periero莊園有紅葉的櫻桃樹,從那天起媽媽就一直在找綠葉的櫻桃。
終於在濱海夏朗德找到了,結實累累的櫻桃樹真的很可愛。
午餐後,頂著來到法國以來最大的烈日,我們要去一個Jerry特別安排的行程 - 雷島(Ile de Re)。
過了這座跨海大橋,就到達一個充斥著白色房子的島 - 雷島。
雷島是南法的度假勝地,許多法國人趁假期來這邊租個短期出租別墅,玩水、曬曬太陽和騎腳踏車。
雷島建築的特色是橘紅色屋瓦、白色牆壁和石綠色的門窗。
這裡很少有亞洲人造訪,在這邊度假的清一色是法國本地人。
所以我們變成了眾人目光的焦點,有許多人可能一輩子沒有見過東方人哩。
雷島還有一個特色,就是粉紅色的蜀葵(Hollyhock)。
蜀葵是中國名字,因為生長在四川省,又名一丈紅,也是武俠小說裡的一種毒藥。
在雷島的風景明信片上常常會看到。
由於這天實在太熱了,我們還是先坐在outdoor bar喝點東西。
我從來沒想過在初夏的南法會曬黑,但我真的曬很黑。
喝完飲料後,我獨自走進小巷裡逛逛。
由於是觀光區,賣的東西其實比較貴,而且也沒什麼新鮮貨。
不過我找到一家法國的polo衫品牌,所有的polo衫都是適合海岸的鮮豔色彩。
晚上會穿給大家看。
離開雷島,我們前往拉霍雪耳(La Rochelle)。
今天入住的旅館是Novotel Hotel。
正如我所說,歐洲的旅館,再不就古典華麗,再不就現代極簡。
其實我很喜歡這樣極簡的設計,跟Justin的家也有像,有回家的感覺。
Novotel Hotel也有舒服的溫水泳池,我喜歡這次從容的行程安排,真的有度假的感覺。
在飯店游了個泳,換上今天在雷島買的polo衫,我們散步到拉霍雪耳鎮上享用晚餐。
偶然在電影院看到出國前不久才剛看過的送行者電影海報,很有親切感。
拉霍雪耳(La Rochelle)是10世紀開啟的漁村。
12世紀發展成鹽和葡萄酒的貿易港。
其後成為新教徒胡格諾派據點,在1628年因國王軍隊攻擊遭到嚴重創傷。
18世紀再此以砂糖、毛皮貿易展現活力,
現在則是熱門的度假勝地。
拉霍雪耳的知名地標就是這座聖尼古拉塔(Tour St-Nicolas)。
14世紀興建,高42M,昔日被稱為領主的城樓,象徵強大的軍事力量。
從塔上可以觀賞舊港和市區的景致。
看到這個大矛就知道拉霍雪耳居民靠什麼吃飯了。
拉霍雪耳最著名的就是生蠔,因為歐雷隆島(Ile de d'Oleron)盛產生蠔,每天直送到需求量大的拉霍雪耳來。
我們用餐的餐廳叫Bistrot Andr'e (阿安海產啦~)。
店家忙碌地為川流不息的客人準備新鮮食材。
這就是我們的晚餐 - 生蠔海鮮大餐。
這大概是我這輩子吃最多海鮮的一餐。
這邊的生蠔鮮甜不腥。
我們一行人就在這個船艙一般的包廂裡用晚餐。
酒足飯飽之後,挺著微脹的肚子,我們到拉霍雪耳城裡逛逛。
日落前帶著點酒意,漫步到了蘭特尼塔(Tour de la Lanterne)。
這是一個哥德式的巴角形尖塔,原本是座燈塔,後來曾被當作監獄使用。
在蘭特尼塔前面,恰好有街頭藝人拉著小提琴。
這幅畫面,好新世紀(new age)。
望著聖尼古拉塔和榭尼塔中間的天空,我想起我長大的那個海岸城市 - 叫作東港。
一樣有鹹鹹的海水味,讓人食指大動的海鮮,還有熱情的漁人們。
但是為什麼法國可以把環境保持得這麼好,雖然是漁船進出頻繁的大港口,
卻沒有一點死魚的腥臭味。
雖然遊客如織,卻沒有像淡水老街滿地的紙屑垃圾。
愛台灣可不能只是嘴上說說而已。
我始終記得我13歲那年第一次跟爸媽出國去日本,
那時候對日本最深的印象就是乾淨。
回到台灣後我告訴自己:不管別人亂不亂丟垃圾,
只要我一個人開始不亂丟,台灣就少一點垃圾。
我相信台灣會更好,如果我們都付諸行動去愛他。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